林梓涵的小世界 涵涵欢迎你

少说一点,孩子会更加优秀

关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·吐温,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
一天,马克·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,起初,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,感动的他掏出钱准备捐款。

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说完,马克·吐温有些不耐烦,决定只捐点零钱。

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在说,马克·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。

等牧师演讲结束,要求大家募捐时,生气的马克·吐温不仅没有捐钱,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。

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——“超限效应”,意思是说得越多,说服力会大打折扣。

在对孩子的教育中,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“超限效应”。

“你怎么又犯错了,我都说了多少遍了,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”,很多时候,父母以为说多了,孩子才能记住。

却不知,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。好的父母,话都不多。


01

少说,多听

现实生活中,孩子犯错时,有的父母不明真相劈头盖脸乱指责一通,而不知有时倾听孩子,了解事情的经过,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行为,才是最高明的做法。

苏格拉底说:“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,而只有一张嘴巴,就是要求人们多听,少说话。”

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,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。

好的父母,不多说,会倾听,让孩子有解释、证明自己的机会。


02

少说,多做

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:

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,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,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的形象。

大多数父母总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礼貌,不要这样,不要那样,其实效果并不好。父母应该不是用嘴巴唠叨让孩子知道,而是在行为上做到,让孩子看到。

都说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风,但其实身教重于言传。

好的父母,不多说,多做 ,让孩子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


03

少说,稍等

有时候用事实说话,胜过千言万语。

好的父母,话都不多,等结果,用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。

知乎上有人提问:最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?

最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。

一名男生说:“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,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,但父母说的次数多了,心里不知不觉就烦……”

一名女生也说:“父母说多了,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。天天怀疑我早恋,后来我故意早恋,就是为了气他们……”
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。

身为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,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过错。

却不知,当孩子心理上构筑起抗唠叨的“防火墙”,再好的道理也难穿透。


托尔斯泰说过:“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,关键是如何教育。”

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“逆叛”,听不进你“金玉良言式”的大道理:

不妨多听,让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;

不妨多做,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得体;

不妨稍等,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…

或许,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。


2022年5月4日 | 发布:jefflam | 分类:育儿之道 | 评论:0

发表留言: